一说到“利率为什么会上浮”,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央行加息、通胀压力这些宏观层面的东西。当然,这些很重要,是基础。但作为一个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我总觉得,光看这些大框架,很多时候会漏掉不少影响利率实际走向的细节,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要实际去谈业务、去定价的人来说。
很多人会觉得,利率上浮就是那几个国家宏观经济指标在变动。没错,比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了,大家就会预期央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经济。GDP增长过快,或者失业率非常低,这些也可能指向加息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市场对这些信号的反应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我记得前两年,有段时间市场对某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预期特别强烈,虽然当时CPI数据还没怎么涨,但很多金融机构就已经开始悄悄地调整贷款利率,特别是那些跟商品周期相关的行业的贷款。这其中的逻辑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往往会传导到下游的生产成本,最终推高整体物价水平。所以,你得学会“读空气”,得能从那些零散的信息里拼凑出未来的走向。
还有一种情况,是货币政策的风向标。有时候,央行可能不会直接加息,但会通过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或者收紧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来“温和地”推高融资成本。这种操作,对我们这些做具体业务的人来说,影响可能比直接的基准利率调整还要直接,因为你手里拿到的授信成本,往往就是从这些“更细”的市场利率那里来的。
再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上的“钱多不多”。这个“钱”,我们通常称之为流动性。如果市场上钱很多,大家都在抢着投资,那么利率自然会往上走,因为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去借钱。反之,如果市场上钱很紧,大家手头都不宽裕,那借钱的意愿可能就会下降,利率也就不容易上去。
我们之前在跟一些中小企业打交道的时候,经常能碰到这种情况:明明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一切正常,但这家企业就是拿不到便宜的贷款,或者说,银行给它的利率就比同行业其他企业高。一问下来,很多时候是因为这家企业本身经营上有波动,回款周期长,导致它对银行来说“资金占用”的时间变长,银行在计算它的融资成本时,就会把这个“机会成本”也算进去,自然就会推高利率。
而且,流动性不仅仅是银行体系内的。很多时候,一些大的资金池,比如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它们对市场的看法和配置方向,也会悄悄地影响到整体的融资成本。如果它们突然觉得某个领域的投资风险太高,开始从那个领域抽离资金,那一块的融资成本自然会上升。
我经常跟新来的同事讲,利率不是一个铁板钉钉的数字,它背后其实包含了非常多的“风险溢价”。简单说,就是借款人的风险越高,需要的利率就越高。这个风险,不光是财务报表上能看到的,更多时候是需要你用经验去判断的。
比如,我们会看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否稳定,是不是过度依赖某个客户或供应商;我们会看它在行业内的地位,是不是有核心竞争力;甚至还会去了解它的管理层,团队是否稳定,有没有什么潜在的负面信息。这些东西,就算企业财务报表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如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一点问题,我们都会慎重考虑,然后在利率上有所体现。
我记得有一次,一家公司来谈一笔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他们的财务数据都很好,报表上显示应收账款周转很快。但我们去跟他们的核心客户一聊,发现那个核心客户因为自身资金链问题,最近付款很不及时,而且还在拖延。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说,风险就急剧升高了。虽然公司本身的报表没问题,但你实际借给这家公司的钱,却因为它的下游出了问题,回款就变得不确定,这背后隐含的风险,就必须通过提高利率来覆盖。
很多时候,利率的变动也跟国家或者地区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比如,国家鼓励发展某个行业,可能会给这个行业提供一些优惠的融资政策,或者要求银行加大对这个行业的信贷支持,这在客观上就会拉低这个行业的融资成本。反之,如果某个行业被认为是产能过剩,或者环保压力大,那么即使整体利率不高,这个行业的企业拿到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比其他行业要高。
我之前在给一家化工企业做贷款评估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这家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错,技术也过硬,但是它所在的区域,因为环保升级的要求非常严格,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处理成本非常高。虽然企业自身效益还可以,但因为整体行业的环保风险被纳入了考量,所以我们最终给出的贷款利率,比同等规模但环保压力小的制造业企业,还是要高一些。
再者,不同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定价模型也不同。比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虽然都是钱,但因为保障程度不同,定价自然也不同。我们内部在定价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产品属性,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供需关系。
我们做业务,归根结底还是要做“生意”,生意就离不开市场竞争。当市场上提供同类融资服务的机构很多,竞争激烈的时候,为了抢占客户,大家在利率上自然会有所让步。反之,如果市场上有少数几家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或者大家都觉得某个业务风险很高,不愿意轻易涉足,那么利率自然就容易上去。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某个区域跟一家地方性银行竞争一个大型企业的融资项目。我们自己的内部成本模型算出来一个相对保守的利率,但对方为了拿下这个项目,直接报了一个比我们低不少的价格。虽然我们觉得他们的定价风险比较大,但市场竞争就是这样,有时候你不得不去应对这种价格上的压力。
这种竞争压力,也会层层传导。比如,银行从央行批发资金的成本,还有它自身的运营成本,都构成了它提供贷款的底线。如果银行的日子不好过,或者上游批发资金的成本上去了,那么它给客户的贷款利率,自然也难以保持不变。
当然,我们做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对一个客户的风险评估有过一次非常失误的判断。当时看这个客户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数据都还不错,行业前景也挺好,所以我们给的价格也比较合理。结果,合同还没签多久,这家公司就因为内部管理出现重大问题,导致生产停滞,资金链断裂,最后直接违约了。
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单纯看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影响利率上浮的最直接原因,可能就藏在那些你没仔细去问、没仔细去看的“软性”因素里。比如,公司创始人是不是还在位?核心团队是不是稳定?对外有没有什么官司缠身?这些看似不那么“硬核”的信息,却可能直接决定了这笔业务的风险大小,也直接决定了我们最终给出的利率是不是合适。
所以,到现在,我每次给客户定价,都会花大量时间去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不仅仅是财务报表,还有他们的上下游、他们的管理团队、他们的市场地位等等。只有把这些信息都串联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利率为什么会上浮”,以及我们自己给出的利率是否公允、是否能够覆盖潜在的风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