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化”这个词,在行业里听到过不少,大家总觉得和“先进”、“未来”这些词沾不上边。但细究起来,到底为什么会给人一种“落后”的感觉?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但我确实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或者说在观察同行、跟项目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些根源性的问题。
很多人对“河化”的理解,停留在最初的那个框架里。就好像我们谈论一种技术,但用的还是十几年前的标准去衡量,自然觉得不匹配。实际上,很多“河化”相关的技术,一直在迭代,一直在吸收新的东西。但问题在于,这种迭代往往是被动式的,或者说,没有一个清晰的、面向未来的整体规划。比如说,我见过一些项目,还在用相对比较基础的流程和数据采集方式,但却希望实现非常高级的分析和预测。这就像想用算盘去算微分,路子不对,自然会觉得“落后”。
这种认知偏差,有时候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河化”案例,可能并不是最前沿的,甚至是别人已经淘汰掉的旧版本。加上一些媒体的宣传,或者说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说法,就把“河化”这个概念,塑造成了一个比较固化、不够灵活的形象。这对于真正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是一种误导。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河化”本身它涉及的领域太广了。从基础的流程梳理、数据标准化,到更复杂的算法模型、系统集成,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瓶颈。如果在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整个“河化”的进度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给人的印象自然就是“落后”。
要说“河化”为何显得落后,流程上的僵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很多所谓的“河化”项目,实际上只是把原有的线下流程,简单地搬到了线上,或者说用了一个新系统来套用旧的模式。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优化效率,反而因为新系统的学习成本、数据迁移的磨合,甚至是一些不兼容的问题,让整体的运转变得更加缓慢。这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它在“浪费时间”,自然就和“落后”划上了等号。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接触过一个客户,他们的“河化”流程,涉及了不下十几个部门的审批和数据流转。每个环节都有一套自己的表格和对接方式,而且大部分都是人工在操作。就算他们引入了某种“河化”的工具,但如果不能打破部门壁垒,不能实现流程的再造和自动化,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到最后,大家反而觉得,还不如以前那个“乱七八糟”但至少“大家熟悉”的流程来得快。
这种流程固化,往往还伴随着数据孤岛的问题。各个部门的数据不打通,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重复录入、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就算有系统,也只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信息盒子”,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河化”想要发挥出它应有的“联动”和“协同”效应,就变得异常困难。
“河化”落地需要什么?懂技术的人才,懂业务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技术和业务结合起来,并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这些人才非常稀缺。很多企业想做“河化”,但招不到合适的人,或者说,现有的人员能力跟不上。培训效果也有限,因为“河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精通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
我见过一些团队,技术骨干都是搞IT的,对业务逻辑理解不深;而业务部门的同事,对技术又是一窍不通。这样一来,沟通成本巨大,项目推进困难重重。就算勉强能做,效果也往往差强人意。有时候,你会觉得,不是技术不行,也不是业务有问题,而是“桥梁”塌了。这个“桥梁”就是那些能够理解并转化技术和业务需求的人。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心态上的问题。很多从业者,尤其是年轻一辈,可能对“河化”这类相对“重”的、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缺乏耐心。他们更倾向于快速见效、新潮的技术。当“河化”项目进入一个比较枯燥、但又必须克服的阶段时,很容易出现人员流失,项目停滞。这也会让人觉得“河化”本身就“难做”,从而产生“落后”的印象。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河化”项目,更多的是一种“修补”或者“跟风”。别人做了,我也做,但并没有一个长远的、清晰的战略规划。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项目方向不明,资源分散,最终效果不佳。你可能会投入很多,但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自然会觉得“落后”于那些做得好的同行。
例如,一些企业在做“河化”时,只看到了眼前的某个痛点,比如降低某个环节的成本,或者提高某个流程的效率。但却没有思考,这种“河化”的方向,是否符合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是否能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赋能?当战略缺失的时候,很多“河化”的举措,最终都变成了“零散的拼图”,无法形成有力的整体。这样一来,“落后”感也就随之而来了。
还有一个我经常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对“河化”的定义和标准不够明确。每个公司,甚至每个部门,对“河化”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模糊性,导致在推进过程中,大家的目标不一致,评估标准不统一。最终,可能投入了很多,但回头一看,不知道自己到底“河化”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真的比别人“先进”。这种不确定性,也加剧了“落后”的观感。
“河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情,它更是一个需要生态支持的系统工程。我一直觉得,真正做得好的“河化”,背后一定有一个相对成熟、健康、且开放的生态环境。这包括了技术提供商、服务商、研究机构,甚至是用户之间的互动。但目前来看,在很多领域,“河化”的生态建设还比较薄弱。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技术或者新的解决方案,但整合起来非常困难,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这就像我们要搭建一个复杂的机械设备,但所有零件都是用不同的标准生产的,怎么组装?这就大大限制了“河化”的创新速度和应用范围。如果说,行业内缺乏成熟的、可以复用的“积木块”,那每一项“河化”工作,都可能要从零开始,这自然就显得“落后”了。
而且,在生态层面,信息的流动和共享也至关重要。当行业内缺乏足够公开、透明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时,后来者就很难少走弯路。大家都各自摸索,效率自然不高。我个人在工作中,很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河化”实践的深度分享,不仅仅是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同样宝贵。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更快地迭代和进步,才能真正摆脱“落后”的标签。
总的来说,“河化”之所以会给人“落后”的印象,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它的认知、实践、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并非否定“河化”本身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在追求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时,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而且需要更有针对性、更有策略性地去推进。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