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不仅仅看城市,更要看“什么投行”

期货交易策略 (4) 2025-07-25 15:53:35

投行:不仅仅看城市,更要看“什么投行”_https://m.letulww.com_期货交易策略_第1张

很多人问投行 哪个城市好,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了。就好像问“什么工作好”一样,答案当然是“看你做什么”。投行的世界,跟普通大众想象的不太一样,不是说北上广深就能一概而论,得细分到具体的业务条线,甚至细分到公司本身的基因。

一线城市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的基石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投行业务,核心当然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这点毋庸置疑。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很多大型国企、央企的总部都在这儿,IPO的审批、政策的制定很多都在这里落地。所以,如果你想做与大型央企、国企相关的业务,或者想接触政策层面更核心的东西,北京是绕不开的。我刚入行的时候,第一次跟着老板去某个部委开会,那种感觉,真是跟在别的城市完全不一样,能感受到那种“风从哪里来”。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最高,外资投行、合资券商的总部或者重要分支机构大部分都在上海。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本土券商也在上海加大投入,尤其是跟跨境业务、资产管理、衍生品相关的业务,上海的资源和人才聚集效应非常明显。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接了一个很大的海外上市项目,客户也在上海,我们团队三天两头飞上海,跟客户、跟律师、跟审计师,在上海那个陆家嘴的写字楼里,感觉整个金融圈都在那儿跳动。

当然,深圳广州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圳是创新之都,科技企业聚集地,很多新兴科技公司的IPO,尤其是在创业板和科创板(尽管科创板在上海),都会和深圳的投行机构有紧密的contact。广州虽然传统上以商贸闻名,但近年来在金融领域的发力也很明显,特别是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和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有一段时间,我负责的项目就经常要去深圳,跟那些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沟通,他们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和需求,跟北京、上海的传统企业感觉就很不一样,更前沿,也更具挑战性。

并非所有业务都只看一线:区域发展与细分市场

但话又说回来,投行 哪个城市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做的是某个特定行业的项目,而这个行业的核心客户群体或者产业链关键环节又集中在其他城市,那情况可能就不太一样了。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很多人会想到长三角,尤其是围绕着特斯拉、蔚来、小鹏等等,杭州、南京、甚至宁波,都会有相应的投行业务需求和布局。

又比如,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个做高端制造的企业,他们的生产基地和主要客户都在江浙一带,虽然总部可能在北京或者上海,但实际的项目推进,很多对接工作还是得在当地进行。这时候,一些在当地有分支机构或者有深耕能力的券商,反而可能比纯粹在一线城市办公的团队更有效率。我有个朋友,就在杭州的某个券商工作,他们专门做长三角区域的业务,做的风生水起,很多项目他们比我们这些总部在上海的团队更熟悉当地的产业和企业。

再者,不同类型的投行业务,对城市的需求也不同。如果做的是债券承销,债券发行的承销商跟银行、地方政府关系更密切,很多时候,跟地方政府打交道,在当地有关系网可能更重要。如果是做并购业务,那就要看目标公司在哪里,收购方在哪里,整个交易链条的参与者都在哪里。有时候,一个并购项目,涉及好几个城市,那投行团队的灵活度和覆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才与机会的流动:经验比城市本身更重要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跟很多人一样,觉得进了北京、上海的顶级券商,就能做最核心的业务,就能接触到最顶级的项目。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发现,有时候,在相对不是那么“一线”的城市,只要有好的项目,有优秀的团队,有清晰的业务思路,同样能做出亮眼的成绩。人才的流动和机构的布局也在不断变化,一线城市固然有其优势,但其他城市也在快速崛起,并且在某些细分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说到底,对于个人而言,比城市更重要的是你所在的平台、团队以及你自身的能力。一个好的投行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坐在写字楼里敲报告,还需要深入田野,需要跟企业创始人、管理层、一线员工沟通,需要理解产业的脉络。这其中,经验、人脉、行业知识的积累,比你选择哪个城市的写字楼更关键。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项目,连续在某个三线城市待了两个星期,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跟当地的合作伙伴contact,了解最新情况。那时候,我突然觉得,那些所谓的“一线城市”的光环,在项目顺利推进面前,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城市只是一个载体,真正支撑投行业务发展的是人的专业能力、对市场的理解以及对项目的判断力。所以,与其纠结投行 哪个城市,不如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样的投行,然后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