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哪个好”,这问题,我估计但凡稍微接触过点房贷、车贷,或者想做点大额消费贷款的人,心里都盘算过。我这行里,三天两头就有人这么问。但我要说,这问题本身,就有点“陷阱”的意思。真要说哪个“好”,得看你具体是哪种“好”法,以及你是什么样的人,想在什么时间段“好”。
其实说白了,这无非就是还款方式的两种主流。等额本金,顾名思义,你每个月还的本金是一样的,利息呢,随着你本金的减少,利息也越来越少,所以你每月的还款总额是递减的。听着挺实在,本金先干掉,利息后面就没那么多了。
而等额本息呢,就更“温和”了。你每个月还的本金加利息加一块儿,总数是固定的。你开始的时候,大部分钱还的是利息,本金还得少,但随着时间推移,你本金还得多,利息自然就少。就跟温水煮青蛙似的,每月压力差不多。
纠结的点,无非就是“总利息”和“月供压力”这两个维度。很多人一看,等额本金的“总利息”通常比等额本息要少那么一点点。所以,但凡有点理财观念,或者手头资金相对充裕,能扛得住前面几年月供高一点,就觉得等额本金是“聪明”的选择。他们会算,省下来的那点利息,拿去理财,说不定还能赚点回来。
确实,从纯粹的数学角度来看,前期还本金多,后面利息自然就少。我见过不少客户,尤其是那些做生意,或者收入比较稳定的,前期承受能力强,后面手里能留更多的现金流,或者说,他们觉得省下总利息更实在。
这里我就得说点“不那么好听”的,也是我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的那些“万万没想到”。最直接的一个场景,就是那个以为等额本金“绝对好”的客户,结果碰上家里突然有大额开销,比如孩子教育、老人看病,或者是生意周转出了问题,前面的月供压力一下就顶不住了。他来找我,说是不是能转成等额本息,我说,那时候就晚了。银行的贷款合同,一旦签了,想改可没那么容易,就算能改,手续费、重新评估什么的,也很麻烦。
还有,不少人忽略了“时间价值”。你手里有钱,和银行有钱,概念是不同的。如果你手里有钱,但又没啥好的投资渠道,或者对风险很敏感,那确实,早点还本金,早点把债务身上的“利息包袱”卸掉,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轻松”。但如果你手里那点钱,刚好可以投到一个回报率稳定高于贷款利率的项目里,那留着钱,用贷款的钱去赚更多钱,不是更“好”吗?这就像,你手里有100万,可以投资年化8%的项目,银行贷款利率才5%,你是不是应该考虑多贷点,用这笔钱去赚那3%的差价?
很多人做决定,只看账面上的数字。比如,等额本金总利息少1万块。听起来不错。但你有没有想过,前面几年,你每个月比等额本息多还2000块,这2000块,是你的生活质量、是你抗风险能力、是你偶尔想犒劳一下自己或者家人的那笔钱。如果这2000块的压力,让你过得很拮据,经常为月底的账单发愁,那省下那1万块总利息,真的就是“好”吗?
我有个客户,他买房,坚持要做等额本金,说是不想欠银行太多利息。结果,前面几年,他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孩子报兴趣班都要犹豫,旅游也取消了好几次。后来他跟我说,他宁愿多付那点利息,换回前面几年的“生活空间”。这才是真实的考量,不是数据能完全体现的。
所以,如果要问我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哪个好,我更倾向于从“你是什么人”和“你过什么样的日子”出发。
如果你是那种收入稳定、提前规划、对未来风险有预判,并且手里有余钱可以做其他投资,或者能承受前期月供压力,那么等额本金,它在“省总利息”这个维度上,确实有优势。毕竟,谁也不想多花钱。这就像,你买东西,能拿到优惠券,总归是高兴的。
但如果你是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收入可能还在上升期,对未来不确定性比较大,或者你希望保持相对宽松的月供,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活、消费、或者紧急备用,那等额本息,它提供的“平稳性”和“低前期压力”,可能更适合你。这就像,给你一个缓冲带,让你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还有一点,有时候银行也会给你一些“引导”。比如,有些产品,可能在等额本息的基础上,会给点小优惠,或者在你选择等额本金时,会要求你出示更强的还款能力证明。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进去的因素。
总而言之,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只有“更适合”和“不那么适合”。别被那些“省钱”的数字绑架了你的生活节奏,也别因为一时的“轻松”而牺牲了长远的利益。关键是,清楚自己的财务状况,更清楚自己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