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海航”?这问题,我听得多了。尤其是在航空业稍微有些风吹草动的时候,总有人会跳出来问,为什么这家公司,尤其是在曾经的那个特殊时期,国家会投入这么大的资源去支持它?很多人觉得,这事儿不合常理,花那么多钱,干嘛呢?但我觉得,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往深了看,不能只看表面上的财务报表或者简单的输赢。
说实话,我们这些在航空圈里摸爬滚打的人,对“海航”这个名字,有着挺复杂的感情。它不仅仅是一家航空公司,更像是那个时代中国航空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或者说一个侧面。你想想,在那个年代,国际航线、远程飞行,这些都是国家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标志。谁来承担这个责任?谁能有这个能力?海航在那个时期,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承担了不少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
很多人可能只看到它后来的扩张有多么激进,债务有多么庞大,但很少有人去细究,在它高速发展的背后,有多少是顺应国家战略导向,有多少是出于对未来市场前景的判断。比如,当时国家希望提升中国在全球航空业的地位,需要有航空公司能够“走出去”,去开辟国际航线,参与全球竞争。海航恰恰抓住了这个机遇,而且在早期,国家对于一些有战略意义的业务,确实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然,这中间也夹杂着很多具体的项目,像当时一些国际化的投资、海外航空资源的并购,这些都不是一家单纯追求商业利润的公司能轻易做到的,背后往往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和默许,甚至是一种推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家为什么海航”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就隐藏在那个时期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之中。
不过,我得说,把海航纯粹看作是“国家项目”,也是一种片面。毕竟,它本质上是一家企业,也要追求利润,也要在市场中竞争。所以,它既有市场化的驱动,也有政策性的考量。这种交织,使得它的发展路径非常独特,也带来了很多外界难以理解的复杂性。
我记得有个前同事,他当年就在海航负责过一些国际业务的拓展,他跟我聊过,说当时很多项目,你不能简单地用“划算不划算”来衡量。有些时候,是为了拿到某个航权,为了和某个国家的航空公司建立战略关系,为了“面子”也为了“里子”。这些东西,很难用财务模型来完全量化,但对于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可能有着长远的影响。
而且,早期的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还没有那么高,很多重要的产业,国家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航空业,作为交通运输业的“名片”,更是如此。海航能在那个时期迅速崛起,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这种大背景下的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一些决策可能存在的争议,或者说,在实践过程中,有些东西执行得不那么完美。比如,后来的“激进扩张”,很多时候是被外界诟病的地方。但回到“国家为什么海航”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个“为什么”的起点,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在我看来,理解“国家为什么海航”,关键在于认识到,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海航恰恰是这种关系的典型案例。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影子,只不过海航的表现更为典型和激进。比如,当年在航空业的“黄金时代”,国家大力发展航空网络,支持航空公司开辟国内外航线,这背后当然有市场化的逻辑,但也有提升国家整体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国际交流的战略意图。
而且,别忘了,航空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同时又对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行业。国家不可能完全放任它自生自灭。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支持,引导其健康发展,这是很多国家都会做的事情。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如果你身处其中,你会更理解那种“国家队”的视角。不是说完全不考虑市场,而是说,有些时候,你的决策,需要顾及到更宏观的层面。海航在那段时期,承担的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它既要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生存,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国家赋予的使命。
至于说它做得怎么样,成功还是失败,那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但要回答“国家为什么海航”,就得回到那个起点,看它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以那样一种方式,得到国家的关注和支持。这背后,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战略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