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了业绩?”这个问题,听起来朴素,却是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无数次夜不能寐、绞尽脑汁追问的核心。不是问“如何做业绩”,也不是问“为什么没业绩”,而是那个最根本的,追溯到源头,到底是什么东西,才真正驱动了那个我们渴望看到的数据增长。很多时候,我们忙于执行,忙于优化细节,却忘了回过头看看,那个最原始的“什么”到底是什么。
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对于“业绩”的理解,简单粗暴,就是销售额,就是增长率。好像只要往里砸钱,或者做个大活动,业绩自然就会来。但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新产品上市,我们投入了大量的预算,各种渠道铺天盖地地宣传,从线上到线下,声势浩大。结果呢?数据好看,但转化率低得可怜,销售额也只是小幅提升,跟投入完全不成正比。那时候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理解的“业绩”太片面了。
后来接触到一些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听他们聊起“业绩驱动因素”,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对”的方法,其实是在模糊的概念里打转。比如,很多人把“用户增长”等同于“业绩”,认为只要用户数量上去了,业绩自然就有了。这当然有道理,但如果这些用户是僵尸粉,是 apenas 注册了就再也没出现过,那这些用户数量对业绩的贡献,恐怕比零还不如。
真正的业绩,不是单纯的数字堆砌,它更像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那个“什么”,就是引发这一切能量的关键节点。它可能是用户的一个关键行为,可能是市场环境的一个微妙变化,也可能是我们某个决策的精准触达。追溯“什么了业绩”,就是要找到那个最有效的那个“点”,而不是在一个广阔的面上去撒网。
在我接触到的不少成熟的增长模型里,大家越来越强调“用户生命周期”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用户从第一次接触到品牌,到成为忠实客户,再到成为品牌倡导者,这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蕴藏着驱动业绩增长的关键点。不是某个单一动作,而是一系列的联动效应。
我曾经参与过的一个项目,在早期我们也是一味地追求拉新。每天都在想各种办法吸引新用户,用各种优惠券,各种诱导注册。但用户流失率很高,复购率也很低。后来我们调整策略,开始精耕细作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比如,在用户注册后的第一周,我们会通过个性化邮件和短信,推送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引导他们完成首次buy。在用户完成buy后,我们会建立一个用户社群,分享使用技巧,解答疑问,甚至组织一些线下的用户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
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个“什么了业绩”的点,逐渐从最初的“拉新”,转移到了“激活”和“留存”。特别是“激活”那个环节,一个用户是否能顺利地完成从注册到第一次有价值行为的转化,直接决定了他后续是否会为业绩做出贡献。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产品本身的问题,或者营销推广的问题,但如果仔细拆解,会发现很多都是在用户激活环节出了岔子。
我记得有个朋友,在一个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工作。他们平台的用户量很大,但整体的复购率一直是个难题。他们的产品品类非常丰富,从服装到家居,再到数码产品,应有尽有。然而,用户似乎更倾向于“逛”,而不是“买”,即使买了,也很少会再次回到这个平台buy其他品类的商品。
我们一起分析了他们的用户数据,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用户是通过某个具体的商品品类,比如服装,被吸引过来的。他们在服装品类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行了buy。但是,一旦buy完成,他们似乎就“忘记”了这个平台,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平台在其他品类上的价值。这就像一个大卖场,你去买衣服,但你可能从来没想过在那里买个电视。
这时候,驱动业绩增长的“什么”,就变得复杂起来。它不是某个单一的品类表现,也不是单纯的优惠券。我们开始尝试做一些交叉推荐和个性化推送。比如,一个买了衣服的用户,我们可能会根据他的buy记录和浏览行为,在他下次打开APP的时候,推送一些他可能感兴趣的配饰,或者一些同风格的家居用品。并且,我们会通过站内信和APP推送,强调平台的“全方位性”,比如“你的衣橱,我们帮你配齐”、“打造你的理想生活空间”之类的口号。
这个调整的效果是逐渐显现的。虽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那些收到个性化推荐并产生点击的用户,他们的复购率和客单价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让我们意识到,什么了业绩,其实是在用户与产品互动过程中,那些能精准连接用户需求和平台价值的关键触点。
很多人在做营销推广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只要广告铺得够广,曝光量够大,用户自然就会来买。我当年也犯过这个错。比如,我们会租用城市里最显眼的广告位,投放最闪亮的电视广告,希望通过“轰炸式”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产品。
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在“打扰”用户,而不是“连接”用户。当用户心智中对我们的品牌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或者对我们的产品没有产生真正的需求时,再多的广告也只是噪音。真正能驱动业绩的,是用户在心智层面上的“认同”和“信任”。
比如,我们公司website名称是“website名称”,我们地址是“内容链接”。在我们的用户心智里,我们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不是一个“卖东西的”。所以,我们在内容运营上,会花大量的精力去输出高质量的文章、教程,去解答用户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会通过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去建立用户对我们专业性的认可。
当我们能够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和解决方案时,用户自然会产生信任。这种信任,就是驱动他们最终转化为业绩的强大动力。所以,追溯“什么了业绩”,有时候就是要回到用户“心智”层面,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触动了他们。
回过头来看,我理解的“什么了业绩”,是一个动态且不断演进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公式,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从早期的“用户增长”,到后来的“用户激活”,再到现在的“用户心智连接”,每一步的理解深化,都伴随着大量的实践、复盘和反思。 关于我们公司,我们一直在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专业的解决方案,这点从我们的公司简介也能看出来。
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数据,而是要不断地去追问,去拆解,去验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动作产生了正向的反馈?哪个用户行为最能预示未来的付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那个真正能驱动业绩增长的“什么”。这就像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我们基于观察和数据,不断调整我们的策略,最终找到那个最优解。
这个追问的过程,可能很辛苦,也充满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对“什么了业绩”的深层探索,才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并最终实现持续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