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让人郁闷的情况:明明看到大盘指数一路飘红,沪深300、中证500之类的都涨得挺好看,结果一打开自己的股票账户,账户里的股票一个个都跟打了蔫的茄子似的,绿油油一片,或者就是原地踏步,跟大盘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种“指数涨,个股不涨”的现象,说实话,在我们这行里算是老生常谈了,也确实是很多投资朋友们心里最挠头的问题之一。很多时候,大家看到指数涨了,就以为自己的股票也能跟着沾光,结果大失所望。那这背后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真不是一句“市场情绪”就能简单带过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指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大多数大家常关注的指数,比如沪深300,它都是由市值大、流动性好、代表性强的300家公司组成的。最关键的是,指数的涨跌幅,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权重股”决定的。你可以把权重股想象成指数里的“大个子”,它们在指数里的“话语权”特别重。
比如,如果一家市值几万亿的公司,它涨了1%,对整个指数的影响,可能比几十家市值只有几百亿的公司加起来涨5%的影响还要大。我记得前几年,有时候某个行业的龙头公司,因为自身的一些利好或者大机构集中买入,它们能连续涨停,带动指数看起来很漂亮。但你要是持有的不是这些权重股,而是那些市值小、业绩波动大、或者刚好遇到麻烦的公司,那就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所以,当指数被少数几家权重股“拉”起来的时候,如果大部分中小市值、或者非热门板块的股票没有跟随,就很容易出现“指数涨,个股不涨”的局面。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背后反映的是资金流向、市场情绪对不同类型股票的偏好,甚至是一些结构性的变化。
市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资金的偏好会变,投资风格也会周期性地切换。有时候,市场可能偏爱大盘蓝筹股,它们的估值稳定,分红不错,尤其是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资金会往这里避险;而有时候,市场又会青睐中小创的成长股,认为它们更有弹性,有爆发力。
“为什么指数涨个股不涨”的现象,很多时候就是这种风格切换正在发生的信号。可能最近是价值股、大盘股占优,它们拉动了指数,但之前涨得比较猛的成长股或者小盘股,现在进入了调整期,它们的下跌或者横盘,就把整体的“个股表现”给拖了下来。
我刚入行那会儿,见过几次比较典型的风格切换。记得有一次,市场连续炒作人工智能概念,一堆小盘科技股轮番涨停,指数也跟着“鸡犬升天”。但好景不长,监管收紧,加上市场意识到估值过高,这些股票开始崩盘。这时候,指数可能还在某个位置徘徊,但大量的个股已经跌得面目全非了。反过来,当价值股开始受到追捧,指数可能涨幅平平,但很多传统行业的龙头股却在稳步上行。
我们这里做的投资,更关注的是企业本身的价值和成长性。但指数,尤其是一些宽基指数,它更多的是一个市场整体的“情绪指标”或者“资金流向的指示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指数的构成是有变化的,权重股的表现对它影响巨大,而构成指数的那些“个股”本身,它里面的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营状况,自己的利空利好。
我曾亲手操作过一个组合,当时市场整体在上涨,但我们持有的几家公司,因为各自的原因,比如业绩不及预期,或者因为一些政策风险,股价一直在跌。我们当时也是很困惑,为什么大盘那么好,我们手里的票却如此糟糕?后来复盘才发现,我们持有的这些,刚好碰上了某个短期的“逆风”,而市场上那些涨得好的,很多是指数里市值大、权重高的行业领导者,它们恰好受益于当下的某个政策红利或者市场热点。
这其实也说明了,我们不能完全以指数的涨跌来衡量自己投资的成败。指数的涨,可能只是少数几只股票的“狂欢”,而我们作为投资者,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持有的每一只股票,它们背后的基本面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价值支撑。
最近几年,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资金抱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大机构,它们的资金量巨大,不可能去买那些市值很小的股票,那样既容易推高价格,又容易被套牢。所以,它们往往会集中火力,去买那些市值大、流动性好、而且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公司,比如白酒、医药、家电、或者一些科技巨头。
当这些机构集中买入某些股票时,这些股票的股价就会被推高,进而带动相关指数上涨。但同时,那些不在这些“抱团”范围内的股票,尤其是中小市值股票,可能就分流不到多少资金,甚至被资金抛弃,出现“为什么指数涨个股不涨”的局面。
我有时候也会跟同事们讨论,这种抱团现象,一方面确实是成熟市场的一种表现,资金追求确定性;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市场的分化加剧,让一些有潜力但规模小的公司,因为融不到资、得不到关注而发展受阻。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结构问题。
对于我们做投资的人来说,理解“为什么指数涨个股不涨”的现象,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抱怨市场,而是要懂得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做好自己的投资。首先,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的。当市场出现明显的分化,个股表现与指数背离时,我们就要警惕,是不是市场正在经历风格切换,或者某个板块、某些类型的股票正在经历困难。
其次,我们不能盲目追逐指数。指数的涨跌,它是个“平均数”或者“加权平均数”,它无法完全代表每一个“个体”。我们应该回归到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去判断自己持有的股票,它的内在价值有没有被低估,未来的增长潜力到底有多大。如果一只股票,即使在指数上涨的时候它还在跌,我们也要冷静分析,是因为市场整体情绪不好,还是它自身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内部对一个项目产生了分歧。那个项目确实有它的技术优势,但当时的市场环境,大家似乎都不太待见这类“慢”的公司,更喜欢炒概念。我们当时持有的几个类似的项目,也跟着大盘不涨反跌,压力很大。但我们坚持认为,这个技术方向有长期价值,只是市场还没有反应过来。最后,市场确实给了我们反馈,虽然过程漫长,但那些被低估的价值最终得到了体现。这就是“个体”的坚持,也是对市场“噪音”的一种过滤。
所以,总的来说,“为什么指数涨个股不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背后可能包含了资金流向、风格切换、市场结构变化、甚至宏观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应该被短期的“指数好看,个股难看”所迷惑。
要做的,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市场机会,哪些只是“虚火”。我们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这些才是我们在复杂市场中立足的根本。有时候,市场的“不理会”反而是给了我们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机会。长期来看,那些真正有价值、有竞争力的公司,最终都会反映在它们的股价上,而不是被一时的指数波动所掩盖。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