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什么贷款?” 这句话说出来,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好奇,而是急切的需求,甚至是点迷茫。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客户,问这个问题时,心情各不相同,有的刚创业,资金链紧张,想着能有什么流动资金贷;有的家庭遇到急事,需要一笔周转;还有的,纯粹是想做个大宗消费,比如买房买车,或者生意上的扩张。但关键是,怎么才能找到那个“对”的贷款?很多时候,大家只是漫无目的地搜,以为点开一个页面就能找到答案,其实不然。这中间的门道,远比想象的要多。
第一次接触贷款,很多人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就是“能贷多少钱”、“利息是多少”。这没错,是核心要素,但绝不是全部。你想想,一家公司,经营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缺钱?可能是订单多了,但原材料跟不上,需要追加采购;也可能是市场拓展,需要铺设新的销售渠道,这都需要钱。针对不同情况,选择的贷款产品就大相径庭。比如,短期周转,可能对额度要求不是特别高,但速度要求极快,那么小额信贷或者票据贴现就可能更合适。如果是长期投资,比如厂房扩建,那肯定得考虑中长期贷款,这时候利率和还款期限的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刚入行的时候,见过不少客户,就盯着利率最低的那个产品,结果一算,发现 otros 费用加起来,其实并不划算。还有些人,上来就想着大额度,但自己公司的流水、抵押物条件,其实根本达不到,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得先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把“自身情况”这个底子打牢了,再去匹配产品。
想想看,个人的信用贷款,和企业抵押贷款,它们的审批逻辑、放款速度、甚至对借款人的考量点,都有本质区别。企业贷款,得看经营状况、财务报表、行业前景;个人贷款,更多是看征信、收入流水、还款能力。你不能把个人的那一套逻辑,硬套到企业上。
“发什么贷款”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其实是很多具体场景下的“该发哪种贷款”。比如,一个小型商户,手里有一些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他急需现金周转,这时候,让他去申请信用贷款,可能就有点“隔靴搔痒”。他更适合的是票据贴现,把这些票据提前兑换成现金,虽然可能损失一些利息,但解决了燃眉之急。又比如,一个做进出口贸易的公司,手里有信用证,想要扩大规模,这时候,可以考虑跟单信用证融资,或者打包贷款,这些产品更能匹配他的业务流程。
我之前碰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做服装批发的客户,每年都有固定的淡旺季。旺季来了,订单量骤增,需要大量采购面料、支付工人工资。他之前就用的是那种按月付息的短期贷款,每个月都要跑一趟银行,特别麻烦。后来我们帮他梳理了一下,结合他的销售周期,给他设计了一个随借随还、随性还款的信用额度。这样,他想什么时候还、还多少,都很灵活,大大减轻了财务压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隐性”需求。比如,客户表面上说需要一笔流动资金,但我们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其实是想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这时候,如果能给他推荐一个专门的设备融资租赁或者技术改造贷款,不仅利息可能更优惠,而且还款方式也可以和设备的折旧周期匹配上,岂不是更好?
说到贷款,很多客户听到“风险”两个字就有点紧张,总觉得是坏事。其实,我们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理解,是“可控性”。不是说完全没有风险,而是我们能不能通过各种手段,把风险降到最低。比如,我们看重抵押物,就是为了在最坏的情况下,还能有东西兜底。我们看重你的征信和流水,就是为了评估你的还款意愿和能力。
有些贷款产品,本身就伴随着较高的风险,比如一些针对新兴行业的融资,或者给初创型企业。这时候,我们会要求更高的担保,或者引入股权投资,甚至是我们自己跟投一部分,来分散和对冲风险。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很多时候,专业的金融机构,就是风险的“管理者”和“定价者”。
举个例子,一个客户,做的是新兴的科技项目,前期投入大,但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现金流。这时候,如果只是给他一个简单的信用贷款,他很可能还不上。我们可能会建议他,除了贷款,还可以考虑引入天使投资,或者申请国家的一些科技创新扶持基金。这些渠道,虽然流程可能更复杂,但往往能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而且能为项目引入更多资源。
在实际操作中,客户最常遇到的“坑”是什么?我想,第一个就是信息不对称。客户不太清楚自己到底符合哪些产品的要求,或者对某些产品的条款理解有偏差。第二个就是流程上的不熟悉,跑了很多冤枉路。第三个,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对“附加条件”没准备。比如,某些贷款,会要求你必须buy一定的保险,或者在我们的银行进行大额存款,这些都是变相增加了成本,如果不提前了解,很容易吃亏。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急需一笔款项,我们帮他申请了一个相对比较快速的贷款产品。他拿到钱很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他过来找我,说发现这个贷款的提前还款违约金特别高。原来,他很快就找到了新的融资渠道,想提前把这笔贷款还掉,结果算了一下违约金,比他预期的还要高出不少,当时他就觉得很不划算。这其实就是他当初在申请贷款时,没有把“提前还款”这个选项考虑进去。
所以,对于“发什么贷款”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先梳理清楚自己的“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以及“我能承受多大的成本和风险”。然后,再去找相对专业的金融机构,把这些信息告诉他们,让他们帮你推荐,去匹配最适合你的产品。别怕麻烦,多问几句,多对比几家,总能找到那个“刚刚好”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