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拉存款?”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门道可多了。不是我夸口,这些年,从基层网点到后台营销,多少日子没睡好觉就为了这个数字。很多人一听拉存款,就觉得是拼命推销理财产品,或者搞点小恩小惠,其实啊,很多时候是不得已,或者说,是被市场逼出来的。但要我说,拉存款的根本,从来不是靠“拉”,而是靠“吸引”。
我刚入行那会儿,大家伙儿都一个劲儿盯着利率看。哪个银行利率高,存款就往哪儿跑。这逻辑不能说错,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肯定要讲究回报。那时候,我们网点也经常搞一些短期高息的揽储活动,什么“XX日存XX元,年化XX%”,听着是挺诱人的,但仔细想想,这种模式对银行来说,成本太高了,而且客户黏性很差,风头一过,人就跑了。再说,监管也不允许这么玩,动不动就触红线。
后来才慢慢明白,存款之所以愿意留在某个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利率高。它更像是在建立一个“引力场”,这个引力场里,得有多种吸引力。利率固然是基础,但它不是唯一的支点。有时候,一个好的服务体验,一次让你省心省力的操作,甚至一个让你觉得“这个银行挺懂我”的细节,都能成为存款留下的理由。
就说我们网点吧,虽然利率上我们拼不过那些专门搞揽储的,但我们一直在琢磨怎么把服务做好。比如,针对年纪大一点的客户,我们尽量把流程简化,有专人陪同办理,解释得清清楚楚。对于年轻的上班族,我们推出手机银行的各种便捷功能,线上转账、理财,甚至一些生活缴费,尽量让客户不用出门就能搞定。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信任,一种依赖。
很多时候,客户经理这个角色被误解了。大家觉得我们就是去“推销”产品,去“拉”存款。但实际上,一个合格的客户经理,更应该是一个金融顾问,或者说,是一个能帮你梳理财富状况、规划未来的人。拿我来说,跟客户沟通,我不会一开始就问“您有多少钱要存?”而是先了解他的生活目标、风险偏好,然后根据这些去推荐适合他的产品,存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记得有个客户,前几年刚来我们这里,手里有一笔钱,当时银行的活期利率非常低,他很不满意。我了解了一下,他当时刚创业,资金周转快,而且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弱,不敢碰太复杂的理财。我就给他推荐了一个通知存款,随用随取,比活期略高一点,同时告诉他,我们最近会有一批优质的中短期理财产品上线,等他的资金有一部分稳定下来,可以考虑配置。这么一来二去,他感觉到了我的专业性,而且觉得我不是只想着把钱存进来,而是真正从他的角度出发。那笔钱,后来虽然有部分用来支持他生意周转,但一部分长期存款,就稳稳地留在了我们这里。
还有,就是要建立长期的关系。金融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今天存钱,明天可能就要贷款,后天可能就要理财。如果你只是在他有存款需求时才出现,那关系肯定不长久。平时多contact,了解客户的生活变化,及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建议,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投入,有时候比一个临时的加息活动效果更好。
传统的定期存款,说实话,现在吸引力确实不大,尤其是在大家手里都有各种理财选择的时候。所以,怎么让存款变得更有吸引力,产品创新就很关键。我看到一些同行,会做一些和生活场景结合的存款产品,比如“教育金储备”,或者“旅游基金计划”。这些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存款,更承载了客户的一个目标。当你把这笔钱存进去,不仅仅是为了那个微薄的利息,更是为了那个“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梦想,或者“去看看世界的远方”的愿望。
我们之前尝试过一款“家庭理财账户”的产品,就是在主账户下,可以分设几个子账户,比如“育儿基金”、“装修基金”、“养老储备”。每个子账户都可以设定一个目标金额和达成时间,并且可以关联自动转账。这种产品,让存款变得更有目的性,也更能引导客户进行长期的财富规划。一旦客户习惯了这种方式,他就不会轻易地把这笔钱挪到其他地方去了,因为这笔钱已经和他的生活目标绑在了一起。
当然,这里面也踩过坑。比如有一次,我们想推一个非常有创意的“随心存”,就是客户可以设定一个“闲置资金提醒”,当他账户里有一笔钱超过一定数额停留一定时间,系统就自动帮他转成通知存款。听起来很酷,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客户对自动转账不太放心,担心误操作,或者错过了重要的资金用途。所以,再好的创意,也得落地,得考虑到客户的真实接受程度和操作习惯。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得强调一句,无论怎么“怎么样拉存款”,合规永远是第一位的。那种为了拉存款,不惜违规操作,比如虚构存款、承诺高额回报,甚至诱导客户进行非法集资,都是在玩火。这些行为,短期内可能数字好看,但一旦被查出来,不仅个人身败名裂,银行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更重要的是,会严重损害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信任。
我一直觉得,拉存款这事儿,做得不好,是“拉”;做得好,是“吸引”。吸引力从哪里来?从产品的专业性、服务的温度、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还有最重要的,对规则的敬畏。我以前在的银行,也经历过因为违规揽储而被监管处罚的事情,那段时间,整个网点的压力都非常大。从那以后,大家伙儿对待“拉存款”的态度就更谨慎了,也更明白,稳健经营、赢得客户信任,才是长久之道。毕竟,存款这东西,留得住,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