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吸储,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银行揽储大战,或者存款送礼包这些画面。没错,这些是比较直观的表现,但“吸储”这事儿,在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机构里,远不止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能力,一种生存技能,一种持续为业务造血的生命线。
在金融圈,“吸储”这个词,其实涵盖的范围挺广的。最常见的理解,就是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个人和企业将资金存入。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银行的活期或定期存款余额,更是为了获得相对稳定、成本可控的资金来源,进而支持其放贷、投资等各项业务的开展。没有资金,银行就如同无源之水,什么都做不了。
但话说回来,对于我们这些非银机构,比如一些券商、信托公司、甚至是某些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我们其实也有自己的“吸储”逻辑。只是我们不叫“存款”,可能叫“募集资金”、“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等。本质上,都是从市场上,从投资者那里,把钱“吸”过来,然后用这些钱去支持我们的主营业务,比如信托给地产项目输血,或者券商通过资管计划为客户提供投资顾问服务。
当然,银行的吸储相对来说更标准化,受到的监管也更直接。我们这些非银机构,方式会更多元,也更考验业务的专业性和风控能力。毕竟,吸来的资金,最终是要兑现收益的,不是吗?
我刚入行那会儿,对“吸储”的理解,也是停留在银行那种“给利息”、“送礼品”的层面。那时候,大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把存款余额做上去。多少是个考核指标,多少是拉多少存款就能有多少奖金。
后来慢慢做久了,尤其是接触到一些更复杂的业务,才发现,真正的“吸储”,不是单单把钱拉过来放着,而是要把“能带来价值的资金”吸过来。什么叫“能带来价值的资金”?就是那些跟我们业务场景能够高度契合,并且能够让我们在后续操作中产生增量价值的资金。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公司在做一项基础设施投资,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去指望短期理财产品那样的资金。我们可能要去接触一些养老金、保险资金,甚至是一些保险公司专门设立的长期股权投资计划。这些资金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存款”,但它们对我们业务的支撑作用,甚至比银行的存款还要重要。
这其实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从“为了吸而吸”变成了“为了业务而吸”。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是围绕着核心业务能力来构建资金募集的能力。
说到实际操作,吸储这个事情,可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市场利率波动,或者监管政策变化的时候,压力是巨大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有个项目,需要一笔规模不小的资金。当时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普遍在上涨,我们的项目又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回报。最开始,我们考虑的是通过发行一只信托计划来募集。但是,为了吸引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提高预期收益率,这样一来,项目的整体盈利空间就被压缩了。我记得当时我们还在纠结,到底是要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还是调整项目的投资策略。
更棘手的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匹配”的资金。比如,我们吸引了一些短期资金,但项目周期却是长期的。这样一来,一旦短期资金到期,而项目还没有完全兑现收益,我们就要面临很大的展期压力,甚至需要用自有资金去填补这个窟窿。这种事情,我们内部叫做“资金错配”,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一次,为了快速募集到一笔资金,我们设计了一款产品,承诺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收益,但风控流程可能稍微放松了一点。结果,产品发行后,市场突然出现了一个黑天鹅事件,导致我们投资的项目出现了一定的亏损。虽然最终窟窿补上了,但那段时间,管理层压力山大,我也学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吸储这件事上,不能为了眼前的目标,而牺牲了长远的稳定。
在吸储这件事上,合规是底线,也是生命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面对监管的机构来说,任何逾越红线的操作,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但话说回来,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客户的需求也在升级。我们不能一味地用老一套的方法来做事。就比如,早些年,银行的存款利率管制很严,大家就把心思放在了“存款送礼”上。后来监管收紧了,大家又转向了“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这些更复杂的产品。
对于我们非银机构也是一样。我们可能要不断地研究新的融资工具,比如资产证券化、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或者在合规的前提下,设计更灵活的投资组合。这些都是为了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吸引更多元化的资金,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同时也要能支撑我们自身业务的发展。
所以,吸储这个事儿,说到底,是在合规的框架下,如何用专业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去找到最适合我们业务的资金来源,并且能够持续、稳定地输送,让我们的业务有源头活水。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还有一些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其实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形式和目的不同。
比如,一些大型的产业集团,他们可能会通过发行企业债、供应链金融产品,甚至内部的资金池,来解决集团内部的资金需求,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吸储”。再比如,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他们可能通过支付账户的沉淀资金、理财产品的销售,也间接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虽然他们不直接叫“吸储”,但本质上都是在汇集资金,然后用于支持其业务的扩张。
之所以要做吸储,归根结底,是为了“钱生钱”。无论是银行的存贷利差,还是券商的通道业务费,亦或是信托公司的项目管理费,背后都需要有真实的资金流在支撑。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吸来的钱,也需要有合理的去向。如果把钱吸来了,但又找不到好的项目去投资,或者投资的项目风险太高,最终无法产生预期的回报,那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吸储的能力,一定要跟投资能力、风控能力,以及业务发展能力相匹配。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吸储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它是一种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它不仅仅是吸引存款,更是募集支持业务发展的各类资金,并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金与资产的高效对接,最终为机构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尤其是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随着监管日趋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吸储,并用好这些钱,将是决定一个金融机构能否走得长远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