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基金?”这问题,真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一听基金,就觉得高深莫测,然后就抓瞎了,要么一股脑全买了,要么听人说哪个涨得好就买哪个,结果嘛,运气好的赚点小钱,运气差的,可能本金都回不来。其实,选基金不是看caipiao,它有门道,也有套路,但更多的是需要你对自己的钱袋子负责,有点自己判断。今天就跟你聊聊,这基金品种,到底该咋挑,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启发,而不是网上那些干巴巴的理论。
我觉得啊,选基金最最最开始,你得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玩家”。别跟我说什么“我想一夜暴富”,这种想法,劝你还是去买caipiao。咱们做投资,得落地。首先,你得想清楚,你这笔钱,是闲钱吗?能放多久?你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这几个问题,要是没想明白,后面聊的啥都有点虚。比如说,你三十多岁,上有老下有小,抗风险能力肯定跟你刚毕业的小年轻不一样。你的投资目标是几年后买房首付,还是二十年后退休养老?这些决定了你只能选稳健型的,还是可以搏一把激进型的。
我遇到过一个客户,跟我说他年轻,不差钱,想把钱全投股票型基金,我就问他,你真的了解股票型基金的波动性吗?你知道它可能一天跌个百分之五,甚至更多吗?他那时候还觉得我小题大做。结果,市场一波动,他就坐不住了,天天打tel问我怎么办。我说,我说过,你得有心理准备。这玩意儿,涨得猛,跌得也快。有时候,不是基金经理的问题,是你自己没过心理那道坎。
所以,别急着去研究什么“主动管理型”、“被动管理型”、“指数基金”,这些都是后面的事。先问问自己,我能承受多大的亏损?我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我的时间周期有多长?这个“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期限”才是你选基金的第一个滤网,也最关键。
很多人选基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哇,这个基金去年涨了50%!太牛了!”然后就冲进去了。我说实话,这样的做法,跟追涨杀跌没啥区别。过去业绩好,不代表未来一定好,这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忍不住要去参考。这就像你找女朋友,不能只看人家前任评价多好,还得看自己合不合适,人品怎么样,对吧?
基金也是一样。我有时候会翻翻基金的“历史业绩”,但那只是一个参考,而且是很有限的参考。更重要的是,你得去看看这个基金经理是怎么做的。他有没有自己的投资哲学?他投资的是什么类型的公司?是成长型的,还是价值型的?他有没有稳定的投资风格?比如,有的基金经理喜欢在高位卖出,在低位买入,这样的话,即使市场不好,他也能相对稳健。但如果他总是追逐热点,那风险就大了。
我记得有个医药主题基金,前几年医药板块大涨,它的业绩真是亮眼,当时好多人都说它是“牛基”。结果,医药板块调整的时候,这基金也跟着跌得很惨。后来我去看,发现这基金经理其实大部分仓位都压在少数几只热门的医药股上,一旦这些股票出了问题,或者行业整体遇冷,它就很难扛住。所以,你看业绩,也要看看业绩背后是怎么来的,是不是靠冒险换来的。
到了这一步,你大概对自己有点了解了,那就可以开始看看基金的“类型”了。最常见的,大概就是主动管理型基金和被动管理型基金(也就是指数基金)。很多人对这两者概念不清,觉得主动的就是牛,被动的就是傻。其实不是这么简单。
主动管理型基金,就是基金经理带着团队,通过研究市场、研究公司,自己去挑选股票或者债券,试图“跑赢大盘”。这种基金,如果基金经理能力强,选的股票好,那它的回报可能比指数基金高不少。但反过来,如果基金经理水平不行,或者判断失误,那它的表现可能还不如指数基金,甚至因为管理费、交易费这些成本,比指数基金还要差。
而被动管理型基金,简单来说,就是跟着一个“指数”走。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就是买入沪深300指数里包含的那些股票,比例也尽量跟指数一样。它的目标不是打败市场,而是复制市场的表现。这种基金的优点是透明,费率通常比较低,而且不会因为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犯大错。当然,它也跑不赢指数,市场好的时候它跟着涨,市场不好的时候它跟着跌。
所以,怎么选?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没时间研究,或者不相信有哪个基金经理能长期稳定地跑赢市场,那指数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那些跟踪大盘指数的,风险相对分散。如果你觉得你能找到一个能力超强的基金经理,并且愿意为他的“主动管理”付出更高的费用,那就去选主动管理型基金。但我得提醒你,找到这样的基金经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往细了说,还有很多“行业主题基金”,比如科技主题基金、新能源基金、消费基金、医药基金等等。这些基金就把钱主要投到某个特定的行业里。你可能觉得,“我懂科技,我专门投科技基金,肯定能赚钱。”这种想法,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是大错特错。
行业基金的好处是,如果你对某个行业非常有信心,并且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那么投资相关的行业基金,确实有可能获得比宽基指数基金更高的回报。比如,当年新能源汽车刚起步的时候,投资相关主题基金的人,确实尝到了甜头。
但问题在于,行业发展有周期,而且很多时候,人们对行业的判断容易“过度乐观”。比如,疫情期间,很多人觉得线上办公、远程会议会成为常态,于是科技类基金、云计算基金大火。但随着疫情过去,很多人回归线下,这些行业的增长速度就没那么快了,基金也跟着跌。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行业,内部的细分领域也很多,你投一个“科技基金”,里面具体是投芯片的、半导体的,还是软件服务的,差别很大。你得想清楚,你对整个行业有信心,还是对某个细分领域有信心?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特别看好“白酒”这个行业,觉得自己分析得头头是道,就买了不少白酒主题基金。结果,碰上政策调整,或者市场情绪变化,白酒板块一跌,他的基金也跟着受影响,而且因为是集中投资,跌起来也是挺吓人的。所以,投行业基金,一定要做好功课,并且要明白,这会把你的风险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上,一旦这些行业出了问题,你的亏损可能会放大。
选基金,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费率”。你以为基金的费率就是个小数字,影响不大?错了。长期下来,这“蚂蚁搬家”的钱,能吃掉你不少收益。
基金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等。主动管理型基金因为有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费率通常比被动指数基金要高。而且,有些基金还有申购费、赎回费。别看这些数字零点几,甚至零点零几,积少成多,几十年下来,差异会非常明显。同样是指数基金,有的费率可能只有0.5%,有的可能要1%甚至更高。长期下来,低费率的基金能帮你省下不少钱,这些省下的钱,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有个客户,之前买基金,从不看费率,就看业绩。他买的一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年化收益率8%,听起来不错。但我帮他算了算,这只基金的费率加上其他隐性成本,大概每年要2%左右。那换句话说,如果市场平均收益是10%,这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其实就10% - 8% = 2%,而他付出的费用就占了这个部分的大部分。如果换成一只费率只有0.5%的指数基金,即使市场平均给10%,他也能拿到9.5%。如果市场平均收益是5%,那主动基金可能就只剩下3%了,而低费率的指数基金还有4.5%。
所以,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尤其是在比较同类型的基金时,费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同等业绩和风险水平下,选择费率低的,绝对是明智之举。不要小看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它们会直接影响你的最终收益。
前面聊了这么多选择基金的方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省心也最有效的方式,可能就是“定投”。简单说,就是每个月或者每周固定时间,拿出固定金额买入同一只基金。不用管市场涨跌,不用纠结今天买还是明天买。
定投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能帮你“平均成本”。市场好的时候,你买到的份额少;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买到的份额多。长期下来,你的平均买入成本就会被拉低,这样在市场反弹的时候,你更容易赚到钱。其次,定投是一种“纪律性”的投资,它能帮你克服人性的弱点,比如追涨杀跌,或者因为恐惧而不敢买入。你只需要坚持按计划执行就行。
当然,定投也并不是万能的。你选的基金本身不行,那定投多久都没用。所以,在开始定投之前,你还是得花心思选一只好基金。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那些跟踪宽基指数的低费率基金进行定投,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中证500指数基金等等。这类基金,长期来看,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的,而且波动性相对较低,适合长期持有。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有人觉得定投就一定赚钱。不是的。如果市场长期下跌,或者你选的基金本身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那么定投也可能让你亏损。但相比较于一次性投入,定投的风险确实是被分散了,而且它能让你在市场低迷的时候,积累更多的低成本筹码。所以,如果你是投资新手,或者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研究市场,那么选择一个你认可的好基金,然后开启定投,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