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何“开倒车”?一个局内人的观察与分析

期货交易软件 (6) 2025-07-24 10:31:35

伊朗为何“开倒车”?一个局内人的观察与分析_https://m.letulww.com_期货交易软件_第1张

“伊朗为什么开倒车?”这话题,说起来复杂,但如果你真在那边待过,或者跟那边的人打交道多,就能体会到那种“被裹挟”的感觉。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让一切停滞,更多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惯性,一种在特定内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看起来像“倒退”,实则是在特定逻辑下的“守成”。

意识形态的“紧箍咒”

首先绕不开的就是那套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任何涉及到伊朗的讨论,如果忽略了伊斯兰革命后的政治土壤,那基本等于白说。这套体系,说白了,就是要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合法性的来源,就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世俗化思潮的“警惕”和“抵制”。所以,你看到很多政策,包括社会风貌的变化,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在转。比如,对互联网内容的严格管控,对外国文化产品的限制,这些都是在筑牢意识形态的壁垒。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跟当地的合作伙伴聊一个项目,涉及到一些信息技术输出。对方反复强调,所有内容都必须经过“意识形态审查”,哪怕是简单的软件界面,也要确保没有“不良导向”。这种“多一道工序”,其实大大增加了沟通成本和执行难度。有时候,你明明知道市场上有更先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但因为“不符合”,“打个比方”,就得另辟蹊径,甚至不得不放弃。

这种“紧箍咒”,不仅仅是对外,对内也是如此。社会层面的许多议题,比如女性权益,如果脱离了这套意识形态的框架去谈,就会发现很多看似“正常”的诉求,在那里反而变得“异常”。它不是简单的“进步”或“退步”,而是在它自身逻辑下的“定位”。

制裁的“炼狱”与“蜕变”

再聊聊制裁。这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伊朗经济的打击是实实在在的,但同时也逼着它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路。刚开始接触伊朗业务的时候,很多国际化的品牌、支付系统都进不来。你手上拿着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服务,也很难施展开。很多时候,你得学会“土法炼钢”。

我亲眼见过,一些原本依赖进口零部件的产业,因为制裁,被迫要寻找国内的替代品,甚至要自己研发。这个过程,当然是痛苦的,效率低下,质量也有波动。但也有一些成果,比如在某些特定领域,伊朗的本土技术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被迫的进步”,或者“在绝境中的求生”。

有时候,跟他们当地的工程师交流,你会发现他们对“国产化”、“本土化”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这背后,既有抵制外部压力的民族情感,也有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下来的生存智慧。这种“炼狱”般的经历,确实塑造了他们的一种特质,一种不轻易依赖外部,更看重内部潜力的发展模式。

内部的“惯性”与“博弈”

其实,伊朗的“开倒车”,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的派系林立、利益博弈,让政策的执行总是充满变数。你以为的“方向”,可能在权力结构中就被另一个派系的力量给“拉扯”了回来。

举个例子,在对外经济政策上,总会有比较开放和相对保守的两股力量在角力。你看到某个时期,对外资的态度有所松动,可能就是开放派占了上风。但转眼间,因为国内某些保守派的反对,或者国际形势的一点风吹草动,之前的措施就可能被叫停,甚至被“倒退”。这种“摇摆不定”,从外部看,就像是在“开倒车”。

这种内部的“惯性”,也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很多体制内的流程,比如审批、许可,都非常繁琐,而且效率不高。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力运作模式的体现。你想推动一个改革,不仅要说服上面,还得跟下面的既得利益者打交道,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事情就可能卡住,然后就得“回到原点”,甚至“比原点更糟糕”。

“守成”逻辑下的“必然”

所以,与其说伊朗在“开倒车”,不如说它是在一种特殊的“守成”逻辑下运行。这套逻辑,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为首要目标。在这种框架下,任何可能威胁到这个目标的改革,无论从效率还是发展的角度看起来多么“进步”,都可能被视为“危险”而加以遏制。

你看到他们对媒体的管控,对社会议题的谨慎,其实都是在巩固这个“守成”的根基。就像一个老房子,你不能简单地用现代化的标准去要求它,它有它自己的结构和维护方式。有时候,为了“不塌”,只能选择“少动”甚至“不动”,而这种“不动”,在外人看来,就成了“倒退”。

我接触过的很多伊朗人,他们并非不希望国家发展,甚至对很多外部的先进事物也充满好奇。但这种“希望”,必须是在不触动根本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所以,很多时候,你在跟他们谈论未来时,会发现他们的目光,更多地是回望过去,或者是在现有框架内的“微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