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不少人感觉身边物价好像没那么“涨”了,甚至有些东西还出现了松动。这让很多人有点意外,毕竟过去几年大家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实在太深了。但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领域的回落?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清楚的。
最直接的原因,很多时候还是得从供需两端来看。疫情放开后,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压抑的消费会报复性增长,但实际情况是,虽然有增长,但这种增长的力度和持续性,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是一些大宗消费品,比如汽车、一些耐用消费品,大家在疫情期间该省的钱都省了,手里实际可支配的钱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多,或者说,buy力相比疫情前有所削弱。而且,很多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是有顾虑,这使得他们在消费上会更谨慎一些。当大家普遍捂紧钱袋子的时候,市场上的总需求自然就会下来。
另一方面,供给端倒是恢复得挺快。工厂产能、物流运输,这些疫情期间受到影响的环节,现在基本都运转起来了。尤其是一些此前因为供应链中断而价格虚高的商品,随着生产的稳定和运输的顺畅,成本下降了,价格自然也就跟着往下走。你可以想想,疫情那会儿,一颗普通的西红柿都可能卖出天价,现在呢?很多生鲜产品价格都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区间。
当然,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就是预期。当大家普遍觉得物价要涨的时候,商家会提前囤货、涨价,消费者也可能抢购,这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反之,如果大家都觉得物价要跌,或者至少不会大涨,那么商家不敢轻易备货,消费者也会等等看,这种预期的转变,对价格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国家层面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稳定经济,中央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刺激内需、稳定物价。比如,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投资,或者直接出台一些消费补贴政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市场重新活跃起来,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价格压力。不过,如果政策力度足够,而且能够精准地触达到关键领域,那么在抑制价格上涨、甚至在某些领域引导价格下行的过程中,会起到关键作用。
我还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因为某个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对下游产业影响特别大。当时监管部门很快就介入了,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监管,另一方面也引导相关企业增加产量、保障供给。很快,价格就得到了控制。这种经验证明,有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对于市场价格的引导,还是非常有效的。
而且,从货币政策来看,如果过去一段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有所收紧,或者至少是走向一个相对中性的状态,那么市场上的流动性就不会那么泛滥,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胀压力,甚至有助于价格的稳定。不过,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时间,效果显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价格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今年物价的一个重要变化,还得提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过去一两年,受到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从石油、天然气到一些农产品,价格都比疫情前高了不少。这些上涨成本,最终都会通过产业链传导到消费终端,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随着一些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缓和,或者说市场逐渐适应了新的格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确实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行通道。比如,石油价格比高峰时期低了不少,这对于交通运输、生产成本都有直接的降低作用。同样,一些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回落,也会影响到国内的食品价格。
当然,国际价格的传导在国内并非全额反映。国内的生产、物流、关税、汇率等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终端价格。有时候,即使国际价格跌了很多,国内价格的回落幅度也会被打折扣。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因素不重要,它们依然是影响国内物价变动的一个重要外生变量。
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物价都在下降”。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一些过去涨得过快的领域,或者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领域,出现了价格的回调。比如,前面提到的能源、部分工业品,以及一些和国际市场contact紧密的商品。而另一些领域,比如服务业,由于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等因素,价格可能依然保持坚挺,甚至还在缓慢上涨。
我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和不同行业的客户打交道。我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制造业,今年订单压力比去年有所缓解,而且在采购原材料时,议价能力也比之前强了一些。但同时,在餐饮、零售这些服务性行业,人工成本依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老板跟我吐槽,说员工的工资是只涨不跌,这直接推高了运营成本。
所以,与其说“物价下降”,不如说是一个“结构性调整”。有些商品价格在回归理性,有些领域的价格压力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在我看来,可能更符合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逻辑。经历过一轮过快的上涨之后,市场需要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
那么,这种物价的“松动”,是暂时的,还是一个新趋势的开始?这确实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短期内,只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再出现剧烈波动,国内消费需求能保持一定的平稳,那么大幅的物价上涨压力应该是不大的。
但长期来看,经济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更深层次的因素,都会持续影响物价的走向。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性技术、核心原材料领域,如果我们的自主可控能力依然不足,那么一旦再出现外部冲击,价格波动依然是难以避免的。而且,随着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力成本、生活便利性等因素对整体物价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总的来说,今年物价出现一些“下降”或“稳定”的迹象,是供需关系、宏观调控、国际环境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比单纯地说“物价降了”更有意义,也更能帮助我们把握经济的真实脉络。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