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厅直播”,这几个字在行业里,说实话,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一些比较宽泛的概念,甚至有些是有点模糊的。我们做这行的,都知道,观众们搜这个,可能是想找个热闹的地方,有个啥事儿能看,或者有个啥内容能学。但具体是哪个“厅”,哪种“直播”,这就得看具体场景了。
“厅”这个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可以是咱们在商场里看到的那个宽敞的大厅,可能是某个会议室,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能指代一个直播的“房间”或者“频道”。所以,当用户输入“什么厅直播”的时候,他们的脑子里可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需求,也可能只是一个泛泛的好奇。这就导致了搜索结果的“散弹枪”效应,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这块的时候,我们团队也花了不少心思去分析这种模糊搜索。我们做过一些尝试,比如根据用户近期浏览的内容,去猜测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厅”。但效果嘛,只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用户的兴趣点太多变了,今天看游戏,明天可能就关注起了烹饪教学。
更别提还有一些,怎么说呢,比较“擦边”的搜索词,它们也会用到“厅”这个字,只不过指向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给我们做内容分发和推荐带来了不少困扰。怎么做到在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同时,又能规避掉那些不该出现的内容,这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内容管理上的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把“什么厅直播”拆解成不同的场景。比如,如果用户搜索的时候,附近有什么大型活动,或者某个商场在搞直播促销,那他很可能是在找“线下活动直播”或者“商场直播”。这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推送与这类相关的直播内容。
再比如,如果用户关注的是某个行业的大会、论坛,那“厅”可能就指的是“会议厅直播”、“论坛直播”之类的。这些直播内容往往更具专业性,信息密度也更高。我们需要把这些专业会议的直播链接,或者过往的精彩片段,用更清晰的分类和标签呈现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年轻人喜欢玩的“房间”概念。比如,游戏直播里的“房间”,或者一些社交平台里的“语音厅”、“开黑厅”。这种“厅”就更偏向于一个虚拟的社交空间,大家一起看主播玩游戏,或者一起聊天。这部分内容,就需要结合平台的用户画像和兴趣标签来做精准推送。
我们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精准地匹配“什么厅直播”的搜索意图。这中间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足够完善的标签体系,能够覆盖到各种各样“厅”的概念。我们曾经尝试过用AI去自动识别直播内容中的“厅”的类型,但效果并不理想。机器的理解总归是有限的,它很难抓住那种微妙的语境和潜藏的含义。
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例子,一个用户搜索“什么厅直播”,结果跳出来一堆游戏直播。但他实际上想找的是一个大学的公开课直播,因为那个大学就在某个“厅”里举行。你说,这中间的gap有多大?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分析日志,才发现是因为那个大学的公开课直播,在直播标题里用了“xxx厅,学术报告”,而机器把“厅”当成了游戏直播里的“房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不少人工的干预和审核。我们会有专门的内容运营人员去对直播内容进行二次梳理和分类,确保用户搜索“什么厅直播”的时候,能看到最相关、最优质的内容。这是一种“技术+人工”的混合模式,在我看来,目前是比较有效的。
我们也走过弯路。比如,有段时间我们觉得,只要把所有直播都加上“厅”这个关键词,然后根据直播场景进行细分,就能满足用户。结果呢?搜索结果变得异常混乱,用户完全不知道自己点进去会看到什么。这就像一个大仓库,里面什么都有,但是没有清晰的货架和标签,找东西就变得异常困难。
还有一次,我们试图做一个“智能推荐厅”,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动态地为他们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厅”。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起来,因为算法的偏见和数据的不完备,经常把用户推向一些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内容,甚至是一些低质量的直播。那段时间,我们的用户满意度下降了不少,我们也在复盘中认识到,过于追求“智能化”,而忽略了内容的本质和用户真实的需求,是不可取的。
现在,我们的策略是,对于“什么厅直播”这类模糊的搜索词,我们更多地是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意图出发。我们会结合地理位置信息、用户历史行为、近期热门事件等多种维度,去判断用户可能的需求。并且,我们也在努力构建一个更精细化的直播内容分类体系,让每一个“厅”都有它明确的定义和内容边界。
我们明白,用户的每一次搜索,都是一次信任的托付。作为内容分发的平台,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信任,转化为他们真正想要的信息和体验。所以,对于“什么厅直播”这个问题,我们还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力求做得更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