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理财?”这个问题,问得最多的家长,往往也是最焦虑的。总觉得得给孩子“攒”下一笔巨款,或者让他们早早接触股票基金,好像这样才能算“理财”。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把“理财”这个词想得太复杂、太功利了。真正重要的,是让孩子建立起对金钱的基本认知和健康态度,这不像学会一道数学题,而更像一场需要耐心引导的长期对话。
我接触过的很多家庭,孩子都有零花钱,但这零花钱,要么是父母想给就给,要么是孩子张口就要。这种模式下,孩子很容易觉得钱是“天上掉下来的”,而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所以,第一步,我们得让孩子明白,“钱”不是凭空存在的,它跟劳动、付出是挂钩的。可以从鼓励孩子做家务开始,虽然不是每一件家务都必须用钱来衡量,但有那么一两件,跟“劳动换取报酬”这个概念沾边,效果会更好。比如,帮助父母打理花园,或者在假期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跑腿工作,然后给予一些“报酬”。这个“报酬”不一定是现金,也可以是家长承诺的某个小奖励,关键是建立起“付出”与“获得”之间的contact。
我记得有个家长,他儿子特别喜欢玩一种线上游戏,但游戏里的高级道具需要付费。他没有直接给孩子充值,而是跟儿子商量,如果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在家庭卫生方面有所贡献,就按比例报销一部分游戏开销。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看到了金钱的获取渠道,还学会了权衡和规划:为了游戏里的“爽”,我需要付出哪些实际的努力?这种“主动争取”比“被动给予”更能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
而且,这个过程不只是关于“赚钱”,更是关于“管理”。孩子拿到这笔“报酬”后,怎么花?是全部买了游戏道具,还是留一部分?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决策”。这时候,家长可以适时引导,比如,“你把钱全花了,下个月怎么办?”或者,“你看,如果你省下一些,就能买那个你一直想要的图书了。”让孩子体会到“延迟满足”的甜头,比任何理论都来得实在。
很多时候,孩子拿到钱,第一反应就是“花”。怎么引导他们“留”?一个在我这里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零花钱的“四分法”。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绝对的公式,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和家庭情况调整。核心思想是,把零花钱分成几份,比如:花销、储蓄、投资(或者叫“为梦想攒钱”)、以及捐赠(或者叫“分享”)。
“花销”部分,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的小额支出,比如买零食、文具。这部分让孩子有自主权,他们自己决定怎么用。这样,当他们买了不喜欢的零食,下次就不会轻易再买。这种“试错成本”,对孩子来说是宝贵的学习经验。
“储蓄”部分,就是定期存起来,可以放在一个漂亮的存钱罐里,或者开一个孩子的银行账户。关键是,这部分钱是“不能动”的,是为了实现短期或中期目标,比如买一个心仪的玩具、一本书,或者参加一个课外活动。看到自己的钱慢慢积累,直到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投资”或者“为梦想攒钱”,这个阶段可以稍微高级一点。比如,如果孩子有大一点的目标,像买一辆自行车,或者一个电子产品,他们可以把一部分零花钱存起来,并了解“利息”的概念。银行的儿童储蓄账户,或者一些儿童理财产品,都可以作为初步的了解对象。我记得有个孩子,目标是买一款限量版模型,他每个月都拿出固定金额存起来,并且会跟父母探讨,能不能把这笔钱“存”在爸爸的公司里,然后给一些“分红”,虽然这更多是象征性的,但孩子能理解“钱生钱”这个概念,就够了。
“捐赠”或“分享”部分,也很重要。这部分钱可以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捐给流浪动物收容所,或者为慈善机构募集善款。让孩子明白,金钱不仅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工具,也可以是传递爱和善意的媒介。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看到金钱更广阔的意义。
很多家长在说到“投资”时,就想到了股票、基金。的确,这些是常见的投资工具。但对于孩子来说,直接让他们去研究K线图,去分析财报,是有些不现实的。更有效的方式,是让他们参与到家庭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来。当然,不是让他们真的去操作,而是作为一种“学习和陪伴”。
比如,当家庭考虑buy某个基金或者股票时,可以跟孩子聊聊为什么。不一定要讲得很深奥,可以说,“我们觉得这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很好,很多人都喜欢,所以我们投资它。”或者,“这个基金的经理很厉害,他帮很多人赚了钱。”让孩子知道,投资是有逻辑的,是基于对事物发展的判断。
我曾经带过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模拟投资。给他们一笔虚拟的启动资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股票。我发现,很多孩子会选择那些他们熟悉、并且产品很酷的公司,比如一家玩具公司,或者一家动画制作公司。他们会关注这些公司的“故事”,而不是纯粹的数字。这其实也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去了解,为什么这家公司会让他们觉得“酷”,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有没有竞争对手等等。这种从“喜欢”到“了解”的过渡,比枯燥的理论教学要有效得多。
更重要的是,即使亏损了,也要坦然面对。和孩子一起分析亏损的原因,是市场波动,还是我们当初的判断有误?让孩子明白,投资有风险,收益与风险并存。这种经历,比一味地追求“赚大钱”更能让他们理解投资的本质。我们也不是真的去“投”什么,而是让他们观察,比如,把家庭buy的一只基金,在孩子面前展示它的净值变化,跟他们聊聊为什么会涨、为什么会跌。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比空洞的理论更容易被接受。
“消费”是理财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同学的攀比,或者广告的诱惑。导致他们花钱不理性,甚至冲动消费。
怎么培养孩子的“消费反思”能力?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家长自己的消费习惯,孩子会看在眼里。如果家长自己也经常冲动购物,或者过度追求名牌,很难指望孩子能有健康的消费观。其次,鼓励孩子在消费前“三思”。在buy一件非必需品之前,可以引导他们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它吗?”,“我有没有类似的替代品?”,“它值这个价钱吗?”,“我攒够钱买它,会不会耽误我买更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孩子看上了一款流行的电子游戏机。家长可以引导他:“这款游戏机看起来确实很酷,但它需要花费不少钱,你攒了多久的零花钱?如果你买了它,这个月你可能就不能买那个你想了很久的图书了,你觉得哪个更重要?”这种“取舍”的思考,能让孩子意识到,每一个消费行为背后,都有机会成本。
再比如,当孩子拿到压岁钱或者生日礼物时,如果里面有不适合他们的东西,或者跟他们的兴趣不太符,不要立刻说“不好”。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这个礼物不错,但可能不是我特别喜欢的。我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机会,去换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者,我能不能把它送给一个更喜欢它的人?”这种“价值转换”的思维,能让孩子更灵活地看待金钱和物品。
“延迟满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即时满足”的时代,孩子很容易被各种快速的娱乐和消费所吸引。而“延迟满足”正是如何培养孩子理财的核心能力之一。这是孩子能否为长远目标而规划,能否抵御诱惑的关键。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设定一些“中期目标”,并让孩子参与到达成目标的规划中。比如,孩子想在暑假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或者想买一件价格不菲的运动装备。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解这个目标,比如,夏令营需要多少钱,需要提前多久报名?运动装备多少钱,每个月需要攒多少钱才能买到?
然后,让孩子自己去管理和规划。比如,他们可以制作一个“目标进度表”,每攒够一部分钱,就给自己打个勾。当他们遇到诱惑,想把攒钱的钱花掉时,就看看这个进度表,提醒自己,为了达成那个更大的目标,现在需要克制。家长的鼓励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当孩子坚持下来,达成目标时,那种成就感会极大地增强他们“延迟满足”的信心。
我曾经看到过一位家长,他的女儿想买一辆自行车,价格有点高。家长没有直接buy,而是跟女儿约定,如果她能坚持一学期,每科成绩都保持在班级前十名,并且每周主动完成三件家务,他们就全额资助。女儿非常努力,最终如愿以偿。这个过程,孩子不仅仅是获得了自行车,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如何坚持和规划。这种能力,远比那辆自行车本身,对她未来的影响要大得多。
如何培养孩子理财,最终落脚点还在于“金钱观”的塑造。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孩子能把钱管好,不乱花就行了。但我们更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而金钱,是检验这些特质的一个重要维度。
责任感体现在哪里?比如,他们对自己零花钱的使用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当他们答应了父母做某件事情,哪怕只是为了获得“报酬”,也要做到。当他们不小心弄丢了东西,或者犯了错误,他们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是指望父母总是替他们收拾残局。
分享和回馈,更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孩子有了盈余,或者有了能力,鼓励他们去分享。这可以是物质上的分享,比如捐赠玩具,或者把一部分零花钱捐给希望小学。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分享,比如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父母买礼物,或者帮助比自己小的孩子。这些行为,都在告诉孩子,金钱的力量,不仅在于满足自我,更在于能够去关怀他人、回馈社会。
我们家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收到零花钱,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都要留出一小部分,作为“帮助他人”的基金。刚开始,孩子可能不太理解,觉得“为什么我的钱要给别人”。但我们通过一些故事,比如看到街边卖艺的艺人,或者新闻里报道的贫困家庭,来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会主动去思考,怎么样才能用这笔“帮助他人”的钱,发挥zuida的作用。这个过程,是在悄悄地播撒善的种子,也在让他们理解,金钱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流动,而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可以参与到这种良性循环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