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这行,总有人问“怎么才能学好产品知识”。这话听着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怪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怎么才能真正把产品吃透,做到心里有数。
所谓“知其然”,就是了解一款产品是什么,有哪些功能,怎么用。比如,你知道一款APP可以拍照、可以社交,可以发朋友圈。这是最基础的层面,但光知道这些,顶多算个用户,离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的境界还有十万八千里。
“所以然”则更深一层,它探讨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这款APP要设计成这样?它的用户群体是谁?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解决的是用户的什么痛点?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真正构成产品知识体系的关键。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拿到一个新产品,就埋头研究它的每一个按钮、每一个交互流程。觉得把说明书背下来,就是掌握了产品知识。结果呢?遇到用户问一些超出说明书范围的问题,或者需要提出产品改进意见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那时候才意识到,光“知道”是不够的,还得“理解”和“洞察”。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所以然”呢?我个人总结了几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这听起来很老生常谈,但关键在于“深度”二字。不要只是走马观花地用一下,而是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问自己:
举个例子,我们当年做过一个电商平台。刚开始,我只知道它的商品分类、购物车、支付流程。后来,我开始模拟不同用户的购物路径:第一次来的游客,带着明确购物意图的用户,以及习惯了在这里购物的老用户。我发现,对于第一次来的用户,首页的商品推荐至关重要,而且要突出“为什么信任我们”的信息。而对于老用户,则要优化他们的buy效率,比如一键复购,或者根据他们的历史记录进行个性化推荐。这种从不同角度切入的体验,才能让你看到产品更多的“所以然”。
没有哪个产品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所以,深入研究竞品是学习产品知识不可或缺的一环。
做竞品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有什么,我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们做得比我好的地方在哪里”。从他们的用户增长策略、营销文案、产品迭代方向、甚至公司新闻里,都能找到很多关于产品背后逻辑的线索。例如,某款社交APP在早期非常注重用户关系的建立,推出了很多“破冰”功能。我们当时也做了类似的功能,但效果不佳,后来分析发现,他们的“破冰”设计更巧妙,而且配合了非常成功的社群运营活动,这才真正锁定了用户。这种对比分析,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曾经尝试过一个方法:列一个“产品要素对比表”。把功能、UI/UX、商业模式、用户画像、运营活动等都列出来,然后逐一对比自己和主要竞品。这个表格会非常直观地揭示出产品之间的差异点,以及这些差异点背后的原因。
产品是为用户服务的,所以深入了解你的目标用户,是学习产品知识的基础。这不仅仅是知道他们是“年轻人”或者“上班族”,而是要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喜好、痛点、决策过程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功能上线后,用户反馈并不理想。我们团队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功能设计有问题,有人认为是推广不到位。后来,我主动去用户群里和一些用户聊了聊。结果发现,他们根本就没理解这个功能的价值,因为我们的引导语太专业,太晦涩了。用户并不是不愿意用,而是根本就没看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脱离了用户的真实场景去设计产品,往往会南辕北辙。
要了解用户,可以通过访谈、问卷、数据分析、用户群观察等多种方式。关键是要用心去听,去理解他们的语言,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去套他们的想法。
任何产品都离不开商业模式的支持,而数据则是衡量产品健康状况的晴雨表。理解产品的商业模式,才能理解产品的方向和盈利能力;而熟悉数据,才能知道产品好不好,哪里出了问题。
刚开始接触产品时,我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比较模糊。只知道“用户付费”或者“广告收入”。后来,我开始学习各种常见的商业模式,比如订阅制、免费增值、交易佣金、平台抽成等等。然后,我会把这些模式套到我正在学习的产品上,分析它的核心盈利点在哪里,以及这个模式是否可持续。例如,我们在做一款内容付费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然后如何通过多种付费方式(单次付费、会员订阅、打包优惠)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最终实现营收增长。
数据分析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做产品,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基于数据说话。了解关键指标(如DAU、MAU、留存率、转化率、LTV等)的含义,并学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才能真正做到“用数据驱动产品”。有一次,我们发现某个功能的转化率突然下降了,通过深入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我们发现是最近一次的UI改动导致用户难以找到下一步操作的按钮,用户体验受到了影响。这种通过数据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远比盲目猜测有效得多。
产品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产品本身,还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行业视野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多看行业报告,多关注权威媒体的分析,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动态、新兴技术、用户需求的变化等等。例如,当我们做一款智能家居产品时,就需要了解物联网、AI、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对于智能家居的期待和顾虑。这些外部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产品,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AI赋能内容创作”的行业峰会。会上,几位专家分享了AI在文案生成、图片设计、甚至视频剪辑方面的应用。听完之后,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团队正在做的内容产品,思考如何利用AI工具来提升效率、优化内容质量。这种将外部知识与内部产品相结合的思考,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产品视野。
总而言之,学习产品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去拆解、去分析、去实践、去反思。每一次的产品上线,每一次用户反馈,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产品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上一篇
下一篇